台灣醫學教育學會電子報第20期醫學生專欄文章發表:靠近但從未認識的世界─縱貫整合臨床實習 (LIC) 研習心得

靠近但從未認識的世界─縱貫整合臨床實習 (LIC) 研習心得

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六年級
郭家豪
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暨附設醫院心臟內科
李香君醫師

我最初的期待,也是「縱貫整合性臨床實習」(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, LIC)所重視的「學習、照顧、督導之延續性」,讓醫學生可以透過參與此計畫,讓自己有機會完整地追蹤一位病患的病程與變化。藉此跳脫固定時間輪訓科別的模式,彌補因為被實習時間切割而無法觀察到完整病程的缺憾,以長時間(至少數個月以上)的追蹤,觀察到後續病程發展與預後。 

於是在心臟內科李香君醫師的引薦下,我與她們母女在門診第一次相見。心中就像在病房第一次接觸病患般的忐忑不安。到門診前,腦袋裡還想著前幾天預先瀏覽的病歷內容,包括她的病情、鑑別診斷、檢驗檢查和治療過程等。還有,對方會是怎麼樣的人呢?願意讓青澀懵懂的Clerk問些她可能早已被問過千百遍的問題嗎? 

病患年紀僅大我幾歲。她頭髮微卷斑白的母親,聲線溫暖平和,一隻手輕輕挽著她的臂膀,對於她偶爾激烈的話語溫柔笑笑以對,總是想要讓出自己的位子或空間,讓我可以和她更近地談話。她的個性親切友善、常開玩笑,會以喜愛程度替各個醫師以蛇取名(獨獨我是食物鏈底層的小老鼠);面對提問,能以冷靜的話語層層分析病情,但偶爾抱怨母親、抱怨醫護、抱怨自己的血管難打難抽、抱怨INR上上下下起起伏伏,句句都是尖銳的刺頂著心窩,傷心難過。 

在幾次回診時於候診區的對談過程中,漸漸可以感受到她的想法、情緒:她對母親的依賴與疏離、對父親的怨懟、對弟妹的關懷與愛,都在她的侃侃而談之中緩緩洩露。心房中隔缺損、血液凝血功能異常、雙側視神經萎縮、慢性支氣管炎 ……,初次見面時,我想的是她的病,困難而複雜;漸漸地,想的是這段未見面的日子以來,她過得可好?是否又因突發狀況掛了急診?是否又因罕見疾病的用藥與處置和急診醫師起了衝突? 

回想這段時間的學習過程,這儼然就是老師與我分享的,在一次次住院/門診的短暫片段和病患堆積起關係,慢慢變得熟識,知曉彼此的家庭與生活,許久未見後,在門診清單看到他們的名字,會像赴老友的約一樣開心,看到他們病情安穩,心底喜悅滿足。LIC計畫提供了我一個機會,它賦予一個正式的名目和管道,讓我們不僅僅如以往培養醫學生/病患之間互動與溝通,這過程中,我和病患及家屬成為朋友,想要陪伴她與她的家人共同面對疾病控制的種種挑戰,而我們的相遇不是學校、社團、或某種彼此性質相似或至少興趣相同因而碰巧一起參加的活動,本該是走在路上擦肩而過毫不相識,我們之間的交集僅僅是疾病。因為她的疾病,我們認識彼此,藉由她的疾病讓我看見一小部分屬於她的世界、她的家庭與樣態,才知道原來有人是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著的,轉瞬擴張了自我對他人處境的想像。相較於疾病給予的巨大折磨,她氣憤背後的痛苦、她的不可理喻、任性的話語與情緒、種種令你敬而遠之的一百個理由,彷彿都只是薄弱的抵抗與呼救。我漸漸能看清背後的絲絲脈絡,於是,自己變得可以理解並且溫柔地看待這些人、事、物,並為自己僥倖健壯的身軀,發出虔誠的感謝。 

如此經驗在過去的課堂裡、病房裡難以尋求,我們因而無法解釋病患為何要吸菸、為何要飲酒、為何沒有病識感地殘虐自己的身體,究竟究竟是想獲取甚麼或者逃避甚麼?藉由擴張的想像去抓住一點一點的蛛絲馬跡,揣摩他者的世界,教學駐診紀錄的最後一欄「醫療與心理社會問題需求 (medical-psycho-social needs)」永遠的留白如今,變得輪廓清楚意象鮮明,也更明白每一個選擇/不選擇,背後種種的可能,也更能識清病患不是不可理喻,而是你無法讀出烙印在他們身體裡、生活裡的篇篇故事。 

除了心裡與社會層面的深層省思,在醫療專業知識的學習上,因爲跟隨著病患在不同科別診次、檢查室和醫療場域間移動,而得到在短時間之內向不同臨床科與不同專業的師長們請教的機會。這過程中導引我,向旁支延伸出更多更多的的知識,是真正落實了以往大三大四曾修習過的「問題導向學習」。但此次面對的是確實存在的患者,病情變化莫測,複雜如蛛網更勝教案,圍繞著患者的臨床難題似乎也暫時沒有答案,但是老師/學生/病患,種種排列恰恰讓我選到了最幸運的組合:友善而願意指導的李香君醫師、黃柏誠醫師、邱世欣醫師、王一帆醫師、蔡哲嘉醫師;親切而願意與我分享身體分毫變化的病患,讓學習的過程如初學步的孩子,蹣跚但受盡扶持。同組一起參與計畫的組員們,也會討論彼此照護的病患的病情以及相處的情況,甚至會一起去探望我們的病患,在除了平日實習科別外,多了更多觀察病例的機會。  

LIC模式源起於45年前的明尼蘇達大學,如今已經在全球多個先進國家實行,包括澳洲、美加、與南非等地。高雄醫學大學以往至今對於醫學教育計畫上總是走在很前端,很慶幸自己能成為高醫參與第一屆LIC計劃的醫學生,接受各位師長的薰陶,不論知識或者行醫處事都更為茁壯,朝著成為一名仁醫,向前邁進了踏實的一步。

(感謝蔡哲嘉醫師與李香君醫師的建議與斧正。)

文章引自 http://epaper.tame.org.tw/TAME20/category01_page02.aspx

分類: 成果發表。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